本報10月2日訊(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楊開吉)水資源大省湖南,水產業推廣健康、生態養殖,發展名特優水產,漁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勢頭。
  據省畜牧水產局統計,今年全省水產養殖710萬畝,其中名特優水產養殖460萬畝,占到65%。前9個月,全省起水水產品總量185萬噸,產值200億元,同比增長8%;漁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0%,全年可望突破1.1萬元。
  今年來,我省在湘江流域、東江水庫、水府廟水庫等水源保護區退出網箱養殖。而在池塘精養區,省里啟動養殖池塘改造工程,加快現代漁業建設。據規劃,從今年起到2020年,全省每年改造老化池塘30萬畝,共完成200萬畝左右標準化池塘建設;全省建設100個現代水產養殖示範園,設施漁業比重達到20%以上,發展漁業合作社、家庭漁場等新型經營主體。
  在安鄉珊珀湖漁場,連片3000畝標準化精養魚池水清魚躍。漁民周小平介紹,通過年初的標準化改造,每口池塘從過去水深1.5米挖深至3米,水容量增了一倍以上,面積擴至8畝左右,擴挖後的池塘水系暢通,排灌自如。
  深挖塘,多蓄水,養好魚。過去池塘主要放養草魚、鰱魚等家魚,如今鱖魚、鱸魚、黃顙魚等名優魚的比例占到一半。據珊珀湖漁場的對比試驗,調優魚種結構,只需穩產,即可產值倍增,利於水體清潔。
  大湖養殖推行“一湖一策”生態套養。在安鄉趙家湖、雲溪白泥湖、華容東湖,以及五強溪、車田江等大中型水庫,專家摸清 “家底”, 按生態鏈的能量分級,缺什麼魚補什麼魚,科學搭配草食、肉食、雜食性魚類,放養蝦蟹龜鱉,增殖螺螄、三角帆蚌等水中“清潔工”,邁向“以漁養水、好水養魚”的良性循環。
  水好魚才好。省里大力推進健康養殖示範,八成水面已獲無公害認證。洞庭黃龍生態魚、大通湖大閘蟹、東湖胖頭魚、東江虹鱒、漢壽甲魚等名特優水產,推行生態養殖,開展綠色、有機達標認證,每畝養殖水面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。今年,全省泥鰍養殖面積達到13.5萬畝,南美白結蝦引入常德很快發展至1.5萬畝,張家界大鯢養殖84.7萬尾,這幾個品種增長勢頭強勁。
  “雨水豐沛,水產形勢好是必然。”省農委黨組成員、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稱,起水水產品總量增加,名特優水產品種豐富,而草魚、鱅魚等大宗水產品價格相對穩定,確保市民餐桌“食有魚”。  (原標題:以漁養水 好水養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76trppn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